近年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离世的悲剧时有耳闻,心血管疾病目前是我国国民的首要死因,且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在上升阶段。
“我们还没有看到急性心梗发生率下降的拐点,至于这个拐点什么时候会来,也还不清楚。”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唯一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的挂牌仪式中说。
胸痛中心,目前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畸形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一个合格的胸痛中心能够有效规范诊疗流程,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为检验胸痛中心成效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患者从进入急诊大门到血管内球囊扩充(D2B)时间,2015 年,全国范围的胸痛中心平均水平为 94 分钟,而胸科医院 D2B 时间仅为 67.02 分钟,2016 年又进一步降至 61.44 分钟,甚至优于国际标准。
继 2012 年 8 月成为大陆地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后,今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成为了我国首批“胸痛中心示范中心”之一
胸科医院的胸痛中心为什么能做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患者?
救治急性心梗,胸痛中心有哪些招?
事实上,早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胸痛中心成立运行时,就创建有“急性心肌梗死一键启动”机制,并率先在全国制定“先救治、后收费”的绿色通道,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院前急救”无缝衔接,急性心梗患者的抢救被前移至救护车或社区。
此外,在这里,所有就诊环节都高度信息化,每一个救治步骤都有精确计时,这样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对比,提升自身质量。
比如,2015 年,胸科医院胸痛患者从进入急诊大门到首次接受心电图检查的时间平均为 4.5 分钟;
从首份心电图检查到医生确诊时间,平均为 4.07 分钟;
这些都保持在全国同行的前 10%。
但这样的胸痛中心在全国还仅有少数。
在美国,已经有至少 100 个成熟的胸痛中心;但在中国,一个人口 14 亿的大国,目前仅有 84 个认证的胸痛中心,而且许多都分布在大中城市。
病人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就是希望自己能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最合适的地方,得到应有的治疗。
但现在的形势,还没有出现那么多“合适的地方”能够对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诊治。
未来要建的1000家胸痛中心,会是什么样子?
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介绍,将来的胸痛中心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做到“急”与“慢”的统一,即胸痛中心医院应当与社区联合,在社区提前做好筛查,了解不同居民胸痛发病处于高、中、低危哪一档,以便在发生胸痛时迅速调出资料,做出判断。
作为示范中心,上海市胸科医院胸痛中心要带好头。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忠勤则认为,作为急救中心,遇到胸痛病人的求助时,应当做到3个快速:快速识别,快速转运,快速诊治。
要做到快速识别,就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在与社区进行筛查后,密切关注高危病人,甚至绑定病人与特定家属的手机、电话,将更多的健康信息与号码相依附,在接到电话时,可以快速查找资料,派出特定的人、车和设备。
同时,还要关注中低危患者,对他们也制定规范的诊治流程,严格遵守,以保障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快速转运与诊治,很重要的便是能够将中间过程的信息与后方进行传输共享,由医院里专业的医生做出判断,进行把关、指导,并能够在救护车上展开部分抢救措施。
以上措施都还在起步阶段。未来三年内,全国计划将推动 1000 家胸痛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和认证,深入基层医疗,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