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开诊的时间越来越近,这家全球最大的医院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院三区”格局正式形成
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设计床位3000张,开诊时间是9月16日。开诊后,郑大一附院“一院三区”格局正式形成,即河医院区、惠济院区、郑东院区,开放床位数量过万张。
目前,郑东院区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9月初,郑大一附院对新招的500多名护士和新晋的护士长,进行了一周多的岗前培训。9月11日起,各科室专家已经陆续入驻,开始熟悉新环境。郑东院区开诊后,郑大一附院将抽调各专业的高水平专家,全力支持新院区发展。
郑东院区开诊后,郑大一附院“369”的发展模式正式形成:
3个院区格局:河医院区、惠济院区、郑东院区;
制度上遵循6个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优质服务统一、信息建设统一、绩效考核统一;
同时重点打造9个院中院:口腔医院、眼科医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生殖遗传医院、耳鼻喉科医院、移植医院。
三个院区相互协作,分工各有不同:
河医院区现有格局不变,未来以高端科研为发展中心,并将口腔疾病的诊疗工作重点放在河医院区;
惠济院区则以肿瘤、康复为主,同时考虑惠济院区离高速下站口近,附近居民多,院区附近医疗资源少的特点,重点提升、打造急救专业;
新开诊的郑东院区是综合性医院,河医院区有的科室,郑东院区一个都不少,同时重点在眼科及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发力。
据可靠消息,我国著名心内科专家、北京安贞医院的董建增教授将与郑东院区深度结合。
此外,为方便患者,郑大一附院与公交公司协调,开通河医院区与郑东区院的公交专线,早上6点到晚上10点之间,每半小时就有一趟公交车往返两个院区,中途不停车。除了公交专线,郑大一附院还购置了20多辆客车,专门用于在三个院区之间接送、转移患者。
这些年,郑大一附院的发展倍受争议。100个人心中,有100个郑大一附院。可是,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到郑大一附院就诊,好还是不好,事实已经证明。用郑大一附院专家的话说:为老百姓看好病,不会有错的。
郑大一附院院长阚全程说,如果单从医疗技术考核指标来看,国家卫计委2015年统计显示,郑大一附院在全国的医疗机构排第三,前两名是北京协和、四川华西。
以前外省患者很少来河南看病,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2015年底,医院住院患者中外省患者占11%。 现在,郑大一附院的平均住院日从以前的14.5天,降到了9.5天。
郑大一附院某负责人说,他接待过很多到郑大一附院参观的各界人士,多数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的,对郑大一附院是有偏见,可是,经过实地走访,离开时,看法完全不同了。
今天,医道君就带您走近它,读懂郑大一附院。
84个亿的背后
当媒体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争抢新闻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下,郑大一附院成了被消费对象,它被媒体冠以“全球最大的医院”,动一动就是新闻,不动也是新闻。
就这样,郑大一附院在被各媒体一次次消费后,在公众面前的背景模糊了,形象扭曲了。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投受众之所好,从满足人们窥私欲角度出发,拼命抓住郑大一附院的收入不放,在84个亿上反复大做文章,既赚取了阅读量,又吸了粉。
大家只关注郑大一附院的收入,却很少关注这几年郑大一附院的大发展给河南患者带来了哪些实惠。
郑大一附院的大发展始于2008年这一任管理层上任后。2008年之前,郑大一附院的家底是什么情况呢?说出来您也许不信,全院只有一台单排螺旋CT,一台1.0的核磁共振,5台黑白B超。那时候,想做超声检查,要预约7到8天,做CT检查要预约20天甚至更长时间。现在,高排量CT就有20台,核磁共振20台,彩超300台左右,所有检查基本可以保证当天来当天做。
2008年,郑大一附院收入不到8个亿,2015年是84亿,现在每年的手术台数达到21万例。虽然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前提是接诊量几何级上升。
和国内很多同级医院相比,郑大一附院的收费是低的,如果把郑大一附院的接诊量,放在一线城市同级别医院,年收入应该在200亿元左右,同一种病,同类医院治疗费用是郑大一附院的2--3倍。
在河南,郑大一附院的实力远远超出很多三甲医院,这是事实。
2014年,河南有40万人外出就诊,而2015年只有10万人外出就医,郑大一附院院长阚全程说,2016年力争留住这10万人。郑大一附院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有能力给河南亿万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让河南百姓不用奔波千里之外就能治好病。
阚全程说, 过去郑大一附院的基础比较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知名度非常高,70年代以前,医疗、教学都排在全国前列,后来发展慢了,落伍了。这几年郑大一附院的发展跟上了。评价医院主要从综合实力、学科、人才队伍等方面,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效益来看,我们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客观看是规模大,辩证看也是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情决定的。
虹吸河南专家、患者的说法不准确
郑大一附院壮大后,业内指责它虹吸河南专家,虹吸河南患者,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郑大一附院近些年吸引的人才,都是国家级的,很少从省内引进。除了少量省内在原单位发展不顺利的外,郑大一附院从不主动引进省内专家。近3年来,郑大一附院引进的人才,除了全职院士杨胜利,还有17名特聘院士。
今年年初,郑大一附院面向全国招聘博士,同时到河南报名的博士约370人,其中345人选择了郑大一附院。目前,郑大一附院的博士人数,已经超过了1200人。
虹吸患者的说法也不准确,72%的病人都是从基层医疗机构转上来的。
基层医疗水平比较低,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希望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郑大一附院,一个很简单的手术,在基层可能就是高难度的,比如小儿巨结肠手术,郑大一附院手术时间只需要半小时,基层医院4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成功。手术失败后,再到郑大一附院,专家需要花费6个小时的时间做修复。
相反,与其他医院相比,郑大一附院并没有到各地市抢患者,做得更多的,还是对口支持和帮扶,让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层。
郑大一附院是有温度的医院
今年夏天,患者家属在郑大一附院广场、大厅、走廊睡觉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郑大一附院也因此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甚至有人批评郑大一附院冷漠。
事实上,这些照片,恰恰反映了郑大一附院温情的一面。
郑大一附院的高级管理人员,多数都来自于农村,青少年时期是吃过苦受过累的。医院接诊的患者中,72%来自农村。医院的管理层深知他们不容易,患者家属或陪护为了节省住宿费,不舍得住宾馆。所以,领导班子明确规定:保安不准撵在医院过夜的家属和陪护,郑大一附院要做的就是把卫生打扫干净,引导帮助陪护,保证他们的安全。
除了郑大一附院,多数医院则有硬性规定,不允许患者家属睡在医院广场、大厅和走廊,自然也不会有那样的照片。
对于病房人多,电梯难等的问题,郑大一附院是这样解释的:电梯的数量是根据床位和工作人员数量装配的。但是,河南人注重亲情,一人生病全家都来探望,这就造成了人多拥挤,电梯难等的现象。
如果郑大一附院也像其他医院一样,限制或禁止过多家属进入病房,电梯的紧张程度会有所缓解,但考虑到患者生病后需要亲朋好友的关怀,并没有限制病房人员的进出。
郑大一附院到处充满了人情味儿,比如对于外地需要转诊到郑大一附院的患者,医院接诊全是免费的。
帮扶基层医院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去年8月和9月,郑大一附院先后派出3名副院长,到河南陕县(现更名为陕州区)、武陟县和睢县的人民医院兼职名誉院长,拉开了在分级诊疗大势下开展新形式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序幕。
3名副院长的帮扶行动不走过场,王家祥履职陕州人民医院当天,就要求随行人员到各科调研,次日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即拍板:要用3至5年时间培育5到6个有影响力的学科,5到6个有特色的专科”,同时喊出“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例靠郑大一附院”的口号。
刘章锁副院长履职武陟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时表态:这次对口帮扶不同于其它的医联体和协作医院等形式,名字就定为郑大一附院武陟县医疗服务中心。文建国副院长到睢县人民医院,直接了当地让县医院提要求,并承诺尽全力满足。
以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又称三门峡第三人民医院)为例,经过郑大一附院的6年帮扶(兼职名誉院长帮扶模式前,郑大一附院已经对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了5年),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年收入从帮扶前的3000万,到现在的1.2亿。现在,陕州区的群众,基本不用到郑州看病了,因为经过帮扶,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可以开展妇科腔镜、心脏介入、胸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常见的骨科手术,本院专家就做了,疑难的才请郑大一附院帮忙。
每个月的月底,郑大一附院的专家都会到陕州义诊。上个月,义诊专家去了25人,科主任及以上级别的专家就有18人。
目前,以此形式帮扶的医院有6家。除此之外,郑大一附院还和100多家建立了远程会诊通道,此举的目的就是让基层的医院赶快强起来,让患者少跑路。
郑大一附院的科研短板正在补上
论技术,郑大一附院和北上广专家相比并不差,差距主要在科研领域。过去,河南医生只重临床不重科研,北上广的一些专家手术做得一般,但科研做得却很好。为了补上科研短板,郑大一附院要求员工必须“一手临床一手科研”。
目前,郑大一附院建立了30个博士团队,每个博士团队资助300万元,力争3年在科研及专业论文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在,郑大附院晋职称时,非常看重论文,如果晋副高,必须有一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文章;如果晋正高,必须有2篇3.0以上的论文。
根据郑大一附院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建成国家级的区域医疗中心,想在不到5年时间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难度主要在科研。
不过,科研方面,郑大一附院也是蛮拼的。近3年来,郑大一附院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有180多项。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郑州大学一附院排名63位,是河南省唯一上榜医院,与2013年排名85位相比,上升了22个位次。
【延伸阅读】
阚全程:我为什么要建全球最大医院
阚全程 郑州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1963年生,河南光山县人。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全国医院改革创新人物、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
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担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副会长、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院评价专家库成员、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评审专家、河南省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全球最大医院”“年收入85个亿”“加床加到医生办公室”,作为河南医疗界的航空母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背负了许多标签。尤其是春节后,那组“患者井喷场面堪比春运”的图片,更是火爆了朋友圈。
这家医院为什么要建那么大?真如网友调侃的是“全球最大乡镇医院”吗? “300个医生看2万病人”是不是真的?
一、医院每天汇总全国大医院最新资讯,班子成员人手一份
记者:作为 “超级医院”的掌门人,业内都说您是“工作狂人”,大家很好奇院长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阚全程:只要不出差,我每天早上6点多到医院,先到门诊、病房了解情况,7点左右回办公室处理医院的日常事务,8点前处理完毕。上班时间主要处理专项工作、对外交流等。8点开晨会是医院坚持多年的习惯,由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院领导参加,集中反馈医院前一天运行、查房遇到的问题,有问题立即解决。每天下班后,无论多晚,我都会到病房或门诊转转。我从来不午休,每天工作时间差不多在12个小时以上。我的专业是药学,平时没有门诊和病房,管理投入时间比较多。
除了管理,我还带学生、兼职全国主委(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是众多头衔里阚全程最看重的一个),科研、业务上的工作,修改论文、审稿等放在周末。
记者:您认为郑大一附院在管理上有哪些特点?
阚全程:除了晨会,医院很少开会。晨会最长不超过半小时;每两周开一次院周会,不超过俩小时,党政一起开,效率比较高。大的事情定下来,各负其责,不扯皮,领导班子非常团结,相互支持。
医院虽然是公益的事业型单位,但在某种意义上,管理必须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要学习、借鉴全国其他大医院好的做法。医院宣传处每天汇总全国大型综合医院的最新资讯,班子成员人手一份,大家都可以了解国内最好的医院都在干啥,有好的做法我们借鉴。
二、我们经常跟协和、301、华西、湘雅等医院对比
记者:提起郑大一附院,大家都说“很牛”,到底“牛”在哪儿?
阚全程:社会上说“牛”,我们自己的感觉是比较务实吧。我们第一个理念就是要看好病,所以医院在人才、学科建设、学术引进、设备等方面投入很多,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与全国一流医院相比差距不大。
如果单从医疗技术考核指标来看,国家卫计委去年统计显示,我们在全国的医疗机构排第三,前两名是北京协和、四川华西;从病人结构来看, 2014年以前河南每年有40万人外出就诊,而2015年只有10万人外出就医。以前外省病人很少来河南,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2015年底,我们的住院患者中外省患者占11%!
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及救治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指标。现在,医院ICU病区床位数388张,在全国是比较多的;去年的危急重症病人占67%,三四级手术占71%。我们经常跟北京协和、北京301、四川华西、湖南湘雅等医院对比,成功率都是比较高的。
三、“门诊堪比春运”的事实是这样的
记者:春节后,“郑大一附院人气爆棚,300个医生看2万多病人”,朋友圈转载的这些情况是真的吗?
阚全程:病人多是事实,但也不像传说的那样,他们算法太片面。医院初七上班,初八病人达到21987人,而2015年门诊量最高纪录是21685人,今年创新高了。按他们的算法,一个医生看了170多个病人。很多人认为是一个人看的,其实遇到病人多的情况,医院会让专家加门诊,大家一起帮忙看,把当天病人都给看完,并不是说一个人看几百个病人。
当然,人多了对服务质量还是有影响的。不可能每个病人都看10分钟以上,除非像北京某医院那样,一个专家每天就挂15个号,现场再加15个,多了不看。河南这么多病人,不适合这样限制号源。
专家几分钟看一个病人是事实。专家都带有进修医生和研究生,一个专家后面有好几个帮忙的。有写病历,有开检查处方的。我们大概算一下,一个专家一上午平均要看50个病人,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医院门诊部会送面包牛奶,简单吃点。大家都不容易,很辛苦。
记者:郑大一附院有黄牛党倒卖专家号吗?怎么解决?
阚全程:北京倒号严重,主要还是限制号源的问题。像北京某医院一个专家就看30个病人,这导致很多人去北京看病几天还挂不上号,自然给了黄牛党空间。我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刘升云主任,以前也有人倒他的号,一个号倒成四五百元。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主要靠协调管理、管理机制灵活。
我们医院大,调整空间大。看到病人多,门诊部会随时调配,增加专家门诊,做好分流,保证当天来的患者都能找到专家;对于知名专家的网上预约,调整号源比例,网上少放一些,现场号源多一些,保证来现场的患者都能找专家看病;或者为某个专家的病人开绿色通道,只要来的患者,无论多晚,保证全部看完。同时,对于号源进行信息全透明公开,医院也严厉打击黄牛党。没有空间了,黄牛就倒不成了。
倒号是政策、管理机制等造成的,如何解决?我觉得医院的管理方式需要探讨。另外,北京的医院为什么看病难?做个CT磁共振检查就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我们医院则要求所有的检查当天完成,避免重复挂号,增加患者负担。所以,不用住院的患者,一般一两天就解决问题;住院需要手术的患者3天内保证手术,7到10天就可以出院了。现在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从以前的14.5天降到现在的9.5天。
四、靠什么吸引院士、专家?
记者:郑大一附院在招聘人才方面,被称为“大手笔”。怎么理解这个“大手笔”呢?
阚全程:2008年医院职工2600多人,现在有8000多人。今年9月份郑大一附院东区医院就要开业,还需要大量人才。近几年,我们大量引进全国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2015年引进了209名博士,医院拥有的医学博士达到954名,占全省的80%,今年又引进346名,博士总数将突破1200人。
同时,我们在国内大力引进学术带头人。2014年,全职引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正式入职。杨胜利是我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也是我省医学界引进的首位全职院士。另外,医院有16名特聘院士,还引进了29名海外高级科研人才,其中包括欧洲著名的磁共振及神经生理和尿控专家、丹麦奥胡斯大学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院士级专家汉斯教授,河南省卫计委特聘学科带头人潘宝晗教授,生物细胞专家张毅博士,丹麦奥胡斯大学肛肠外科博士后王贵宪教授等先后来院工作。
记者:您认为,郑大一附院靠什么吸引这么多人才?
阚全程:院士、专家看重医院的科研平台、工作环境、医疗设备,还要看医院的发展势头、发展潜力。尤其在引进院士方面,如果没有科研平台,给再多的补贴也不行。郑大一附院的工作环境氛围,机制建设等都比较好。医疗设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最好的。可以说,专家回来搞科研,要什么有什么。在薪酬福利方面,我们给得比较高。在全国医疗机构里,不考虑地域差,至少是前三名。
五、我们的护士收入比其他医院肯定高得多
记者:坊间传闻郑大一附院引进人才,来了就给1000万启动资金,是真的吗?
阚全程:有。但这类人才要求很严格。这样的高级科研人才包括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共5类。
针对这些人才,医院将为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每年再给予200万研究经费,配备工作室和工作助手。此外,除了享受同级正式职工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外,每年还可获得100万岗位津贴,120平方米住房,工作满10年后产权归个人。这样的人才医院目前有两位:杨胜利院士与“973”项目首席专家秦志海。如今,杨胜利院士是转化医学中心主任,建立转化医学平台,提高科研向临床实践转化率,增加河南疾病防控能力;秦志海负责实验中心,搞科研。两人的启动资金每人1000万,此外,每年给杨院士补500万科研经费,秦志海补200万科研经费,他们都各自有科研团队。
高级临床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医院提供的是科研启动经费500万,除正常工资奖金外每年100万岗位津贴,及120平方米住房,工作满10年后产权归个人等待遇。引进硕士、博士也给予科研经费,其中,博士给20万,硕士给10万。过去河南籍的博士很难回河南,现在周边省的人才都吸引来了。我们招聘博士、硕士,报销往返路费,招聘期间每人补贴2000块钱。
我们招聘人才不像有人说的“虹吸”基层人才,其实我们没有挖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除了护士,医院的医务人员都是硕士、博士。
过去我们从外边请专家会诊、手术,因为条件差人家都不愿意来,或者还要带设备。现在直接来,医院的设备要什么有什么。“家大业大”体现在各个方面,设备齐全、手段多,成功率就高。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医院并不像大家表面看到的“只是人多”,人多是有原因的,基层病人为什么要来这里转诊,因为来了能解决问题,能看好病。
记者:引进的院士、科学家,给医院带来了什么?
阚全程:他们的带动意义很大,意义深远。我们通过这个渠道,打通了国内高水平人才的通道。他们可以把国内一流的院士,不断带到医院交流合作。院士会给医院定规划,引领科研方向;同时,医院大的发展方向,都请院士把脉。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起到了作用。
综合来说,还提升了整个医院的科研水平。过去我们建科研平台,都是小打小闹,做不了大事。现在都是国际标准、国内一流,包括转化医学、基因诊疗、医学数据库等。
目前医院正在争取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各类学科排行榜中,实现更多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发展精准医学,在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新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TOMO、3D打印、基因诊疗、质子刀肿瘤治疗项目、三维可视化肝脏手术计划系统应用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平台建设。
郑大一附院重症病人多,一年30多万住院病人的数据,也要做科研、做分析。过去很多医疗数据资源都浪费了,没有人总结分析。现在我们要做高水平的大数据。所以,近几年我们的意识有大转变,并不是光喊“向国内一流医疗机构看齐”,而是实实在在缩小差距。
记者:向您求证:坊间传说郑大一附院护士月工资超1万,科主任年入300万是真的吗?
阚全程:我们医院的奖金分配体制与其他医院不一样。大部分医院医生奖金比护士多一倍,我们医院医生、护士奖金一样多。患者恢复、医疗质量保障,护理的工作很重要。并且护士收入只靠奖金,医生收入更多元化,有门诊、手术、会诊提成等。我们的护士收入比其他医院肯定高得多,月收入万元是有的。有个别医生收入较高,但也没300万那么多。
六、我们不是所谓的“最大乡镇卫生院”
记者:“全球最大医院”这样一个称号,对您来说是压力吗?
阚全程:看怎么理解了。大了不是坏事,但也意味着我们承担的义务更多。大,是河南有1亿人口的现实情况给逼到这个地步了,我们有义务给河南老百姓看好病。当然,这个称号让社会各界关注我们,也督促我们要把管理做好、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服务做好。做大后,科研、人才、服务能力强了,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公正地讲,郑大一附院再努力几年一定会有大突破。过去各种排行榜上都没有河南的声音,现在不管名次多少,都有一附院的声音,这也是一种突破。另外,我们的病人60%多都是重症病人,而不是所谓的“最大乡镇卫生院。”
记者:现在医院已有1万张床位了,还会扩张下去吗?
阚全程:关于床位数,1万张是我们的基本床位(本院区7000张,东院区今年9月份开业,3000张),这个规模不会再扩张。
以后会采取医联体模式、帮扶基层医院的形式、探讨医院托管等方式发展。我们对口支援陕县、睢县、淅川县等5个基层医院,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会诊等方面都是全免费帮扶。我们每年对每家帮扶医院派7名医生,常年在基层医院上班,周末还有专家义诊。
医联体这一块,是通过远程医学的模式覆盖,现在全省已经全覆盖了。包括会诊、手术指导等都是免费的。下一步,还要探讨医联体的深度合作,例如医院托管等。医院托管涉及利益分成、产权等问题,需要探讨。所以,我们不能盲目扩张,要有目的地逐步做强。
记者:您2008年以来的主政理念是“先做大,再做强”。现在医院已经相当强了,未来您还坚持这个理念吗?
阚全程:医院规模不是无限大才好,而是取决于医疗资源多少。如果从管理角度讲,小一点的医院风险小更好管理。我们之所以提出做大做强的策略,是因为体制的问题,政府拨款少,引不来人才。为啥过去发展不起来?一是没钱买设备,二是没能力引进人才,三是没有能力建立好的科研平台,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永远赶不上上海、北京的医院,永远是三流水平。
所以,如果我们不做大,就永远做不强。如果我们医疗技术做不好,河南1亿人都要去外省看病。过去河南很多神经外科的病人都去北京,现在不出河南就解决问题了,这也是我们要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
记者:“分级诊疗”后,会对医院这么多的病床数有影响吗?
阚全程:我院的新农合病人占72%。从大的方向来看,国家提出的分级诊疗方向是对的,实现“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县”,但需要慢慢来,有个过程。河南人口多,只要医院医疗水平高服务好,能真正解决问题,“分级诊疗”对我院的影响不会很大。
七、我们不仅要跟国内一流医院比,也要向国际一流医院学习
记者:您从2008年任院长到现在,医院迎来了一个奇迹般的发展,总结一下这8年,您对自己有什么评价与愿景?
阚全程:过去一附院的基础比较好,河南医学院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知名度非常高,70年代以前,我们的医疗、教学都排在全国前列,后来我们发展慢了,落伍了。这几年我们发展跟上了,现在评价医院主要从综合实力、学科、人才队伍等方面,现在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效益来看,我们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客观看是规模大,反过来看这么大规模也是为病人服务,这一点是比较成功的。
这几年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目前河南在医学界还有一个空白,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我们要努力填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我们已经有6个。
我们不仅要跟国内一流医院比,也要向国际一流医院学习。以后,要在我们的人才短板上,加大力度。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建设国内一流“强院”,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承担起省内外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我们有信心,五年后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医疗机构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