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启动至今,北京市医改已经步入深水区,医药分开像一把匕首,在公立医院的钱箱子上划开了一个口子。当药品加成被医事服务费取代,药品销售成为医院的成本支出而不是利润来源,大多数公立医院纷纷采取了类似剥离药房或者弱化药房功能的策略,以期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下称“北京朝阳医院”)非但没有进行上述动作,反而进一步“拥抱”药学,重视药学的学科建设,加大合理用药的管理力度,在药事管理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通过促进“合理用药”的手段,达到了“向质量要效益”的目标,实现了新政策下医院药学角色的“华丽转身”。
在全国医院管理进修北京朝阳医院专场上,北京朝阳医院总药剂师刘丽宏分享了医院药事管理改革方面的探索与成效。以下内容为健康界根据刘丽宏的演讲编辑整理而成,有删节。
“华丽转身”:从医院、部门和人员三层面完成
随着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取消药品加成后,医保资金总额预付制随之建立。节省预付总额可以给医院带来收益,调动医院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增强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的意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医院——全方位“拥抱”药事管理
北京朝阳医院在药事管理方面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在医院层面,概括来讲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北京朝阳医院在全国率先聘任了总药剂师,参与医院的经营管理;第二步,医院将药事部从技术科室划为职能科室,将全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划归给药事部,发挥其药事管理作用;第三步,全面调整医院的绩效分配方案,药学部门的绩效与合理用药挂钩。
药事部——变“技术部门”为“职能部门”
药事部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做出重大调整:对医院,进行宏观的合理用药管理工作,设置合理用药动态监测预警,监测药占比、次均药费、次均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药品用量等数据,把握医院整体水平;对医护人员,进行微观的合理用药管理工作,包括门急诊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病房专项点评等;对患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门诊取药流程优化、门诊药历等内容,还增加了用药咨询、临床药师服务等优质药学服务。
药师——变“药剂师”为“临床药师”
将药师从传统而单调的药品调剂和药品供应的角色中转变过来,赋予其指导监督医护用药、指导服务患者用药的权限,工作内容涉及用药咨询、临床会诊、病例讨论、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学服务、精准化用药等。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坚持“减法原则”,对医护、患者用药进行指导,精简用药品种、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维持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等,成为医院合理用药的倡导者和患者安全用药的保障者。
“在药品零差率的背景下,药师也需要转型”,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此前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他们还是只会调剂和配药,未来会被淘汰。”
动奶酪:将药事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
打破原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将药事指标纳入其中,是实现降低药占比的有力抓手。医院用总药费与医院总收入之间的比例(即药占比),来衡量科室的合理用药状况,并以此作为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让用药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科室的绩效和员工的收入,以此规范科室和个人的医疗行为,减少和避免“大处方”。
为了便于科室更直观地明确药占比降低的目标,医院将药占比分解成包括抗菌药物管理指标和合理用药监测指标的14个亚指标,并分别予以考核,便于科室逐一对比,做到精细化管理。
用信息化规范医生医疗行为
除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药事改革,北京朝阳医院还通过信息化手段,自主研发了合理用药软件——药之道,将医改后探索实践形成的合理用药知识与管理思路转化为临床应用,在规范医生医疗行为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是精细化管理的又一体现。